关于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

2020-05-06 17:55 809

为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强区的支撑引领作用,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区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全市创新创业中心定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我区重点培育的智能终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主导产业,机械设备、汽车配件、纺织服装、电商物流等优势产业,节能环保、涂装设备、输变电、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坚持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和优化配置,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苏中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2018-2020年底,智能终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分别引进1个以上院士或专家领衔的研发团队,建设2个以上全省有影响的产业技术创新载体,实现大中型企业和规上高企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组织实施20个重点研发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国家高新区为载体,培育2~3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以特色产业园为重点,形成6个创新要素富集的产业园区。

到2020年底,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2.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5%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家;年申请发明专利2000件以上、授权发明专利300件以上。全区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格局。


三、重点任务

1.聚焦高新区创新高地建设。把国家高新区作为创新主阵地,着力打造“一标杆一中心一基地”。支持高新区在科技管理体制、人才激励机制、科技金融结合、产学研用合作、国际交流合作、自主知识产权创造、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苏北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新标杆。依托智创谷总部研发区和高创园,强化中科院盐城高通量计算研究院、清华大学盐城智能无人系统联合研究院等研发策源地功能,发挥技术转移中心、检测检验中心作用,着力推进与国外高端研发机构合作,引进名校大学科技园和校区建设,大力集聚创新要素、高端项目和领军人才,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掌握原创性成果,形成全省有位、全市领先的高端研发创新中心。突出智能终端首位度,抢抓5G时代即将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机遇,聚焦智能穿戴、半导体、集成电路、品牌整机的“建链、补链、强链”需求,推进“创新+集群”特色发展,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建设苏北排头、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产业科技创新基地,示范引领全区各镇工业园区创新转型。

2.建设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主动对接国家、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点科技创新中心布局,依托产业龙头  企业,建设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聚焦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联合行业龙头、高校院所和中介机构,大力推进行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力争智能终端产业获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融入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强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对接,力争中科院盐城高能量计算研究院、清华大学盐城智能无人系统联合研究院进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体系,智能终端检测中心获批国家级检测中心。持续深化“一镇一产一院”建设,丰富研究院服务内涵,引导产业研究院紧贴企业创新需求,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人才引培、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配套服务,为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开放共享的技术平台支撑。

3.提升重点产业创新能力。针对产业技术短板和创新需求,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主导产业迈向中高端。智能终端产业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突出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协同创新;高端装备产业围绕节能环保、数控机床、输变电、涂装化纤设备等重点领域,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发展智能制造,研发一批“专精特新”智能成套装备;新能源产业加快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电机总成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汽车配件产业主攻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试制,向集成化、模块化汽车部件制造方向转型;纺织服装产业推广“机器换人”,培育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提升产业运行质态;现代物流、电商快递突出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融合,支撑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

4.加强与国内外创新资源的有效合作。鼓励节能环保、机床工具、输变电等产业与国外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协同创新,支持东九重工、中恒宠物等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在国内外设立“飞地”研发机构,探索建立国际合作科技园,对接引进国际前沿科技创新成果。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大院大所战略合作,提升吉林大学智能终端产业研究院、南京大学电子商务研究院运行效能,加快北大科技园、盐城大学科技园建设,转移转化一批契合我区产业实际的国家级科技创新成果,突破一批我区重点产业的前沿关键技术。实施“接轨上海”战略,承接和利用上海创新资源要素,建设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激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每年组织4次以上高层次产学研精准对接,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以上。

5.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境外知名企业或研发机构建设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每年新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家以上,力争在国家级企业创新中心建设上取得突破。依托创新型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主起草单位。引导企业自主研发、转移转化重大科技成果,争创省以上科学技术奖、创新创业大赛奖项。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实施高企培育“小升高”计划,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6.提高知识产权质量和运营服务水平。以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工程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激励企业自主创造知识产权,扶持企业加大发明专利培育与申请力度,推动企业、高校院所联合培育一批创新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高价值专利。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支持企业贯彻国家规范化管理标准,争创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优势企业。扎实开展产业专利导航、专利预警分析、知识产权护航行动,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体系。以知识产权重点企业为龙头,带动中小微企业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

7.完善技术转移工作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建立覆盖全区的技术转移转化交易服务体系,推进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发挥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盐城分中心、南理工技术转移分中心作用,加快提升高端创新成果集聚、高校院所与企业对接、线上技术产权交易、大数据分析等转移转化“一站式”“一张网”服务水平。到2020年,培育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3家以上,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亿元以上。围绕全区主导产业全程创新链,建立创新创业天使投资资金,发挥国创风险投资作用,扩大智能终端产业投资基金规模。引导“苏科贷”“苏微贷”等合作银行支持科技型企业,探索股权投资与信贷投放相结合的模式,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组合金融服务。鼓励以企业为主体投资建设一批专业服务水平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孵化器、众创空间,积极培育建设高水平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8.发挥人才在科技与产业融合中的关键作用。落实好各级鼓励企业引才用才的政策,支持企业通过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以及国家和省、市、区人才计划支持,面向国内外柔性引进和培养产业发展最前沿、科技创新最核心的“高精尖缺”人才;鼓励企业与退休院士等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合作创办科技型企业,共建创新载体,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撑。实施“科技型企业家”支持计划,组建科技企业家联盟,组织到国内外学习考察、对接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家;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弘扬工匠精神,实施紧缺高技能领军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和产业技能大师培育计划,资助企业转化发明专利成果的主要发明人,形成高技能人才高地。


四、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区委、区政府成立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安排重大事项。区人才办、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科技局、税务局、人社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强化重点任务落实,定期召开现场推进会议,形成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强大合力。各镇(街道)将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摆上重要位置,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各项目标落实到位。

2.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区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区本级财政科技拔款年均增长10%以上。配套支持获得省以上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围绕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自主研发的产业关键技术项目和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项目。扶持重点企业研发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建设。配套奖励企业的研发投入。各镇(街道)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和条件保障力度。

3. 落实尽职免责。对在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失误,只要不违反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勤勉尽责、未谋私利,能够及时纠错改正的,不作负面评价,免除相关责任或从轻减轻处理。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经费资助或风险投资,若符合规定条件、标准和程序,但资助项目未达到预期发展效果,相关领导干部和部门在勤勉尽责、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免除其相关责任。对同一科技项目,实行监督、检查、审计结果互认,减少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审计和财务检查频次。

4. 严格督查考核。强化对镇(街道)科技投入、科技创新工作的考核奖惩,分镇(街道)设置个性化目标,增加在年度综合绩效考核和高质量发展评价中的权重。注重对科技型企业、研发类人员、创新型企业家的激励,调动企业和科技人员积极性。积极宣传在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中涌现出的各类典型事迹。

入驻
园区入驻
选址
企业选址
厂房仓库 科研办公 产业用地
记录
浏览记录
暂无
二维码
园区公众号 APP下载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