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产业格局

2018-11-14 15:43 3079

宿迁正处在从“追赶型”发展转向“内涵型”发展的重要关口,在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加快产业集聚,打造特色标识,为宿迁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宿迁市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2018年第4号公告,公布了2018年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其中南通3家国家级开发区、3家省级开发区名列其中。

南通拥有2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沐阳经济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沭阳经济开发区正式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苏北地区第一家县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542178791(1).png

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2013年1月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位于宿迁中心城市南部,距市政府仅1.5公里,是全市最主要的政策、资本、技术和人才高地,也是宿迁中心城市的重要板块、现代化的“南部新城”。开发区为一位来区投资客商提供“一站式、帮办式、保姆式”的全程服务,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被评为“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形成了光电、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五大特色产业。中国饮料行业排名第一的娃哈哈集团、中国乳品行业排名第一的蒙牛集团、中国果汁行业排名第一的汇源集团、“中国饼干大王”嘉士利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汇聚国家级食品产业园;全球领先的泰源光电、亚洲塑料包装行业排名第一的金田塑业等高新技术企业领衔新兴产业园;纺织服装产业园汇集了亚洲纺织行业排名第一的恒力集团、中国织带行业排名第一的三鼎集团、中国出口服装行业排名第一的晨风集团等企业。

1542179738(1).png

沐阳经济开发区创建于2001年8月,2006年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位于沭阳县城东部新区总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已达35平方公里,已实现“九通一平”,已吸纳从业人员13.8万人,产业集聚,企业集群、项目集中效应明显,配套能力较强,发展势头强劲。2011年底荣登“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百强榜”并跃入江苏省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水平“第一版块”,2013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开放型经济为主导,致力于推进纺织服装、林木深加工等传统产业高新化,不断提升装备制造、电子电器、汽配产业的发展层次,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新兴产业。

1542186806(1).png


1542186279(1).png

宿迁省级开发区有3个,分别是:江苏宿城经济开发区、江苏南通港闸经济开发区 、江苏泗阳经济开发区。

1542178848(1).png

二、宿迁市产业结构

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47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2.5%;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规模281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25.18%。产业结构进一步化。到2020年,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节能与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四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6%。

1542267934(1).png

一)提高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规模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力争达到2000亿元规模。以生物医药为突破口,推进从上游构建、小试、中试放大、临床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体系建设,引导企业重点研发生产基因工程产品、重组蛋白药物、组织与细胞工程药、新型疫苗与特异性诊断试剂。推进化学药平稳较快发展,鼓励企业获得一批化学新药证书,通过仿创结合争取一批化学原料药通过美国、欧盟等认证。加快发展现代中药,引导企业开发一批药效机理清晰、质量标准完善、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成药新品种。鼓励企业研发生产MRI等医用影像设备、高通量分子诊断等临床检验设备及试剂、术中影像和骨科植入物等先进医疗设备,形成一批位居全国同行业前沿的高性能医疗器械。积极推广应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生产线,深入推进口岸药品检验机构建设,全面提升药品质量的检测、控制水平。引导企业深化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的综合集成,逐步完善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力争达到1500亿元规模。引导重点船企加快提升主力船型设计制造能力及配套设备装船率,研究掌握降低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减少船舶压载水等设计新技术,推动船舶产业向高技术船舶、特种船舶、海工装备转型。大力发展海工装备,积极开发海洋钻井平台、超大型海洋油气储备中转与供给站、海洋泊链等海洋海工装备。鼓励企业积极发展船舶用发动机、电子控制、通讯导航等核心部件,提高本土化配套能力。放大海军诞生地的资源优势,引导船企努力拓展军船市场。

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力争达到1500亿元规模。鼓励企业着力攻克高显色LED、蓄热式节能工业燃气炉等关键装备技术瓶颈并实现产业化。引导企业突破新一代光伏、大规模储能、汽车动力电池集成控制等产业核心技术,大力发展具有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光伏发电组件、智能电网集成设备、风电核电用关键零部件等装备制造,形成产业化能力。加大新能源汽车“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核心技术推广应用,全力招引落户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推动节能与新能源产业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

二)提高三大传统产业发展质量

化工产业,重点推进转型升级。围绕打造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目标,突出精细化、特色化、绿色化、循环化发展方向,以炼化、氟化工、氯碱等领域为重点,大力发展石油衍生产品、精细化工产品和新型化工复合材料,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拉长增粗产品链,不断提升产品精细化率。在危害健康和危险作业环境,鼓励企业加快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鼓励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改造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实现生产、管理、控制、节能一体化。开展化工行业转型发展专项行动,推进化工企业入园率提高到70%左右、化工园区(集中区)对全市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贡献率提高到80%以上。

粮油食品加工产业,重点提高产品质量。延伸、拓展食品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安全、营养、方便、功能食品,全力推进脱水蔬菜生产、植物油加工、面粉加工、方便食品制造、啤酒及啤酒麦芽生产、奶制品加工、银杏加工、畜禽水产品加工等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广应用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订单式生产、客户关系管理、零库存管理、产业链协同创新等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降低产成品库存。鼓励企业建立产品质量信息追溯体系,提高粮油食品信息管理和质量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兴化及沿江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纺织服装产业,重点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装饰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努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引导企业抢抓“互联网+”战略机遇,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推进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信用支付集成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包括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在内的全产业链条的集成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三)提高四大新兴产业发展层次

高端装备产业。突出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增材制造、高端专用装备等重点领域,不断提高研发、设计、制造的水平。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发展大型、精密、高速、高性能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成形机床、特种加工机床等。着力招引一批机器人龙头制造企业,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专用服务机器人和家用服务机器人。加快推进机器人用

RV减速机研发与应用,实现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部件)的突破。增材制造鼓励发展依据三维CAD设计数据,采用离散材料制造实体物件的技术设备。高端专用装备围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石油化工、现代农业、工程建筑等领域,重点发展专用装备及配套零部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端专用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电子信息产业。围绕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新型显示和信息终端设备重点领域,以重大项目、龙头企业为依托,着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水平,加快促进产业集聚,积极推动产业向高端攀升。集成电路重点引进培育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产业。新型电子元器件重点发展新型片式元件、超导滤波器、传感器等电子元件。新型显示重点发展新型有源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AMOLED)面板以及新型柔性显示、激光显示、立体显示器件等。信息终端设备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终端设备、穿戴式智能设备、视频监控设备、数字电视终端设备等。

新材料产业。围绕复合化、智能化、绿色化新材料前沿技术,大力发展特种合金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特种合金材料重点发展高速钢、工模具钢、各种兼具高强高韧特点的高品质不锈钢材料,加快拓展在航天航空、国防军工等领域的应用。新型功能材料主要发展稀土永磁材料、镍基合金、锑阻燃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添加剂等。高性能复合材料主要发展高性能复合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含氟高端材料、SBS改性沥青防水材料等。推进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

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潮流、互联网经济和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引导企业加快发展高端软件和技术服务。鼓励企业重点开发云计算软件、工业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高端软件。支持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网络化集成系统、智能化生产线等智能系统的开发应用。支持开发面向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嵌入式系统软件。依托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系统仿真及图形技术,大力发展VR(虚拟现实)娱乐、数字互动、数字媒体、移动支付、社区网络服务等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积极发展制造业大数据、健康大数据、政务大数据服务,推进制造业云计算平台建设,发展云储存、云安全、云物联业务。把电子商务作为变革传统流通格局、创新新型商业模式、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撬动杠杆,鼓励“互联网+进出口”,大力发展电子商务。